当前位置:豌豆文学>历史军事>重生大明万岁爷> 第六百五十章 白银危机与应对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百五十章 白银危机与应对(2 / 6)

廷没钱了,直接等同于大明没钱了,认为明末穷得叮当响,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。朝廷没钱,民间有的是钱,朝廷拿不出白银,民间有的是白银,哎,就是不给你朝廷用……

甚至有人直言:明亡,亡在白银不足。

这其中有很深的经济规律问题,粗浅地来说:

白银紧俏,价值升高,形成银贵物贱的格局。

商业活动与一条鞭法都需要大量白银,征收赋税也折算为白银,现在银贵物贱,原本你家那点地的产出可以兑换一两银子,现在只能兑换二百文,但朝廷还是要一两,所以,你得多卖粮食。

没粮食了?

那是你的事,说好的钱,不能少。卖儿卖女卖自己,看你。

于是,流民成批出现,各地税赋根本就收不上来,朝廷库银锐减,逐渐就没钱了……

没钱,那就加税。

越加税,越没钱,流民越多……

像是一个无法破除的魔咒,形成了一个死结,勒紧了大明国运的的咽喉。

现在,随着朱允炆推行一条鞭法,商业解禁,这个问题开始初漏端倪,有些地方出现了白银慌的问题,毕竟在建文朝,可没有西方大量白银输入。

若不是朱允炆开挖了若干大型银矿与铜矿,根本就无法支撑起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。可大明银矿就这么多,随经济更进一步发展,多少银矿都未必能跟得上市场需要,现在朱允炆没办法去日本、南美洲挖银矿,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,那就是扩大宝钞的影响,让百姓转认宝钞,削减白银在商品流通环节的地位与比例。

但宝钞推行是一码事,流通比例提升又是另一回事,强硬的法令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唯一可行的办法,那就是让商人在朝廷与民间充当中介作用,发挥商人在扩大宝钞中的作用。

如果商人下乡收粮食,与朝廷站在一个位置上,统一使用宝钞,贩卖货物中,全部推行宝钞,当这种现象维持一两年,百姓看清楚了宝钞的稳定与价值后,白银流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