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豌豆文学>历史军事>重生大明万岁爷> 第九百四十八章 商人的嗅觉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九百四十八章 商人的嗅觉(2 / 5)

刘长阁应下,安排人去北平。

陈木、崔娘很是感激,许多官员都不敢发声,一顶耽误“国之重事”的帽子扣下来,没几个人的脑袋能戴得住。

“听闻孙知县写过奏折……”

陈树嘀咕了一句。

此言一出,满堂皆惊。

陈木、崔娘都紧张起来,这孩子怎么说话呢,你这不是指责朱允炆收到消息了还不办事吗?

朱允炆看向杨士奇:“内阁可有此事奏报?”

杨士奇严肃地保证:“绝对没有。”

朱允炆眯着眼,严厉地下令:“查,自通政司查起,然后查查宛平县,看看孙儒到底有没有写奏折,是谁把给朕的奏折给截留了!”

杨士奇知道事情的严重性,奏折文书乃是皇帝控制地方官员的重要工具,如果奏折都被人随便阻拦,扣押,截留,那就意味着朝廷与地方的联系被割裂,意味着地方无法上报天听,朝廷无法真正了解地方。

这种事一旦坐实,已经可以说是死罪了。

朱允炆在杨士奇答应之后,对陈木、崔娘等人说:“这是朕的疏忽,没有第一时间收到消息。你们放心,朕定会给宛平百姓一个交代。”

陈木等人谢恩。

崔娘继续说:“其实绝大部分匠人、民工都是好样的,他们舍了家人与孩子,在北平一劳作就是大半年甚至是一年都不归家,都希望将新都建造得更好,更快。草民听闻一些匠人生了病也扛着,劳作不休……”

朱允炆的脸色变得好看一些,好人总是大多数,只不过他们的好都在平凡里了,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平凡。

通过陈木、崔娘,朱允炆认识到了营造新都中的诸多不足,也清楚地方治理依旧存在较大漏洞。

治国,任重道远……

莲花桥,常家。

常百业正在逗小儿子,就听门外传来常晋的声音:“东家,徽商沈一元送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