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豌豆文学>历史军事>重生大明万岁爷> 第九百七十八章 国子监演说:实践论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九百七十八章 国子监演说:实践论(2 / 5)

工部也喜欢国子监匠学院出来的人,这群人动手能力很强,图纸绘制能力一流,加上空间规划能力强,有先进的管理逻辑与思维,懂得新的施工技术,比如滑轮架的应用。

兵部里面吸纳了不少兵学院的人,其中一个最出名的莫过于王绥,此人不仅在朝-鲜智斗李芳远,还在水师东征中“围点打援”,突破了壹岐岛,给了倭国巨大的教训,可谓是风头正盛。除了王绥外,还有王训、秦政学、李永年等,都在兵部任职。

国子监就是礼部在管,礼部没道理不欢迎,吏部、刑部、都察院等也需要新鲜血液补充,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:国子监肄业的是香饽饽。

历史发生的轨迹事实上已经被朱允炆改变,在原本的历史上,国子监会因为科举而逐渐没落,科举出身成为了尊崇的代名词,人人以科举出身为荣。

至于国子监,呵,只要你拿五百石粮食,就放你进去读书,什么学历不学历,什么出身不出身,有粮食、有钱就能进去。

科举为荣,转为国子监为荣,这个现象的改变看似微不足道,却事实上影响极为深远,这意味着科举地位的下降,意味着以八股文、经义文章为主导的科举制度正在嬗变,嬗变为以国子监为主导,以品德、能力为核心的肄业入官制度。

而随着肄业入官制度的巩固与强化,朱允炆所打造的社学、县州学、府学、国子监四级教育制度也将成为主流,更多平民孩童也将参与到四级教育制度之中,文教也将真正打通到底层。伴随扫盲运动,大明百姓的识字率将在二十年之后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。

都说培养人才,人才为本,人才哪里来,不就是数量堆出来,量达到一个级别时,自然而然会冒出来几个惊艳世人的天才,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。

国子监站在四级教育制度的最顶端,汇聚天下精英,朝廷不要他们要谁?

科举卷面结果真的重要吗?

不重要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