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豌豆文学>都市言情>1979我的文艺时代> 第十五章 稿费到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十五章 稿费到手(1 / 4)

姜玉楼作品将要在《当代》发表的消息在学校小范围传开了,连校长都和善地来班里看望他。

对他的鼓励以及希望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的殷切期望同样不少。

更有不少家境殷实的同学表示,等《当代》刊发后,肯定会购买支持他的。

喧闹总是短暂的,中午放学后,马孝和唐月雯围住了他。

姜玉楼“警惕”地看向两人,“你们这是要干什么?”

“别装了,快让我们看看吧。我不信《当代》的回信里面只有信,就没有其他东西?”马孝“狞笑”着看着他。

唐月雯偷偷捂着嘴笑,她也挺好奇的,想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收到稿费。

姜玉楼仰天长叹:“唉,误交损友啊!”

“再不麻利点,我可动手了。”

眼见马孝要上手了,

姜玉楼被逼无奈,只能重新拿出了信封,这里面不仅有《当代》杂志的稿件录用函,还有一张汇款单,是他的稿费。

1977年,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发布《关于试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的通知》,恢复废除了10年的稿酬制度,通知规定实行低稿酬制度,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字数一次付给稿酬,著作稿为每千字2至7元,翻译稿为每千字1至5元。

像《当代》杂志这样的大型期刊杂志,还是人民文学旗下的,印数多影响大,又坐落在首都这样的大城市,经费宽裕一些,稿酬发放的标准普遍比小杂志高。

姜玉楼这篇《李十三推磨》一共两万七千多字,汇款单上的金额是一百八十九元,《当代》杂志是按照千字七元的标准给的,算起来顶得上城市里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了。

就算和开砖窑的孙少安比也不差了,孙少安和秀莲两个累死累活一个月才挣了六七百块,他一个月可不止能写一两篇。

如今可以说是近些年来作家日子最好的一个阶段了,相对较高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